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諾貝爾經濟學獎席德蘭:經濟政策一致性 國家成長的關鍵因素-----------unold------------

諾貝爾經濟學獎 席德蘭:經濟政策一致性 國家成長的關鍵因素【2007/04/21 經濟日報】 前言:昨天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擠進千人,聆聽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德蘭(Finn E. Kydland)的演講,本報特別整理出演講內容,與未能到場的讀者分享 很高興再度來到台灣,這是座美麗的島嶼,這次我終於有機會,花大部分的時間待在台北。我的年紀不小了,但我還記得小時候的台灣叫做「福爾摩沙」(Formosa),我懂葡萄牙文,這個字的意思我知道。上次來台灣,我去花東縱谷玩,看到了美麗的福爾摩沙。但這次時間太緊了,時間對我來說越來越寶貴了,我想我要多看看台北。愛爾蘭vs.阿根廷 阿根廷政策缺乏一致性,因此傷害成長;愛爾蘭政策好到不能再好,因此經濟很成功。我的演講中,將會提到一些研究架構。在架構下如何設定、建立模型,以產生好的量化結果;第二部分,我會從政策面來談,包括談到經濟政策上的時間一致性等問題。我也會在演講內容中,談到一些案例,讓大家更了解,我曾研究過愛爾蘭及阿根廷,一方面是因為當時跟我合作研究的人,是從這些國家來的,能拿到更多相關的資料;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根本上是兩個極端。阿根廷,因為經濟政策缺乏一致性、失信於民,因此損害經濟成長;愛爾蘭,則是經濟政策好到不能再好的例子,因此經濟非常成功。最後我就會談談,刺激或危害經濟成長的重要因素,以及我最近的一些研究與想法。首先,我要開始談的是經濟模型,經濟模型有些是動態的、有些也很有趣,我所講的模型,可能包括成千上萬人的生計及生活,當然模型也有其限制。但每個模型中,都有資本及勞動,總合所有函數中,最重要的就是「技術變革」,也就是國家成長的原動力。技術變革,才是國家成長的活力,以往的經濟研究中,很少提到這一點,也不明白技術衝擊(technology shock),直接影響勞動與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生產力高低,是引起景氣波動的主因之一。假設有一個良好的政府,把最大化人民的福祉,當成其施政目標,依國家現有基礎,而為未來規劃最理性、最合適的政策,即便如此,這樣的政府,有時還是會出現政策轉向的情況,但這並非因為政府的無能、或是想做壞事,而是政府制定政策時,企業和個人已經將未來可能產生的變化,納入預測中,因而調整行為準則 舉例說,政府宣布某項政策時,不但會改變公私部門的互動,私部門如企業或個別家計單位,也會預期政策所帶的影響,預先做出調整,使得政策到了該時點時,不得不因為新的現實情況,進行調整,也就造成所謂政策的時間不一致性 size=3>舉以往拉丁美洲的例子來說,拉丁美洲過去很常見的情況之一,便是政府為了提早清償負債,讓通貨膨脹嚴重惡化,因為超級通膨(hyper inflation)結果,等於實質降低負債水準,卻讓經濟發展嚴重受創,之後必須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回到正軌。 這也說明了,央行必須獨立於政治壓力之外,讓政府受到的誘惑,降到最低,政策改變的情況,也會隨之降低。自從廢除金本位(Gold Standard)制度後,不少國家的貨幣政策,出現朝令夕改、一塌糊塗的情況。就像1980年代的阿根廷,有超高的通貨膨脹率,經濟成長率是全球倒數。總統上任後,曾試圖以讓阿國貨幣以1:1的匯率,釘住美元,但因為外匯存底不足,沒有成功。阿根廷在享受七、八年經濟成長的好光景後,又一路向下滑。現在回頭看,阿國政府犯的錯誤,在於將外匯政策和財政政策脫鉤,萬一央行總裁表現,不符合政府的需要,便立刻面臨遭撤換的命運。央行無法擺脫政治壓力的結果,就造成政策的不一致性,失去威信,而威信一但失去後,很難重建,造成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因此,關鍵在央行要獨立,不受干預。以往全球最獨立的央行,要屬德國央行,美國央行的獨立性也很高,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在1987年後,也獲得獨立,北歐國家也普遍推崇央行的獨立性。 有了獨立的央行後,接下來便要致力於讓貨幣政策透明化。我認為央行與其追求所謂的通膨目標(inflation targeting),不如致力於讓物價水準(price level)目標化。 公部門vs.私部門 政府宣布政策,企業會預先因應,政策到該時點時不得不調整,造成政策時間不一致性。我身為一個經濟學家,常常會受到政府官員諮詢,也常遇到媒體記者詢問,對短期經濟的看法,像是如何才能在短期內,刺激景氣復甦。但我卻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因為關鍵是長期經濟成長,惟有長期的經濟發展,對國家才重要,我不認為需要為短期的景氣波動,提出振興措施。長期的經濟成長背後,有兩個驅動關鍵,一是創新的活動,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另外一個則是資本的累積(capital accumulation),這裡所指的是廣義的資本,除了實質的資本外,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累積,當然也算在內。如果無法累積資本,下場可能就跟阿根廷一樣。阿根廷,在1980年代進入「失落的十年」,這十年內國內生產毛額(GDP),幾乎下降了20%,後來回復一段時間,從1990年代開始經濟又復甦,在1990到1998年間成長快速,但五年內又下降了20% 令我們感到驚訝的是,從生產力這麼高速成長的情況來看,我們的標準模型指出,投資活動在90年代應該會更高,應會比實際成長的情形,再高出20%,而資本累積也應該在這段期間後,增加得更多。 結果,事實卻都跟我們預測的相反,衰退的部分,我們預測得很準,成長的部分,卻都沒有達到。從資本投入(capital input)的圖形來看,模型預期到1999年的部分,比實際的資本投入,還高出約20%!要如何解釋這種差異?我認為是因為政策上的時間不一致性,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長期性vs.前瞻性 設計長期發展的經濟計畫才能恢復信心;政策要具備前瞻性,才能刺激成長與資本累積。 所謂的「時間不一致性疾病」,主要是因為過去的超級通膨、貨幣貶值、存款凍結,及政府施政上的錯誤等等,造成政府失信於投資人這些「病癥」,對一國的經濟有嚴重的影響,使得不只國內、連國外投資人,也不願意投資阿根廷,因此資本存量的累積,嚴重少於預期。阿根廷的例子說明,只要一國的制度不夠好,或政府無法端出良好的經濟政策,就會產生這樣的後果。長期來看,從1980年到2003年,阿根廷所累積的資本存量,甚至比1980年前,還低了20%。較低的資本存量,意味著較低的工資,以及收入的分配更不均衡。 阿根廷在120年前,是全球最富有的國家,現在卻掉到這樣的程度。儘管阿根廷現在每年的經濟成長率,都還可以維持3%到4%左右,但提高成長到6%或8%,才可能縮短這個國家的資本差距(capital gap)。如果不能縮短全國的資本差距,則窮者將持續好長一段時間為窮者,富者則仍然為富。 而這個例子,也給制定政策者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必須注重提供創新發展的誘因,所有政策必須令投資者信賴,還要具備前瞻性,才能刺激成長與資本累積。因為政策會影響長期發展,今天的政策決定,會在幾十年後產生影響,因此政府必須致力於避免染上「不一致的疾病」,否則也可能讓國家陷入收入及財富分配不均的局面。 根據過去的研究 低收入通常是因為國家特定的政策造成,可能直接或間接的,限制了該國所能使用的科技。以我來看,保護既得利益,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尤其當現在全球化的時代來臨,要取得資訊已經非常容易,我們輕易就能獲得各式各樣大量的資訊,我們必須將這些訊息,與各國特定的創新能力專長相結合,就能刺激成長,加速創新。我先說這些,是因為接下來要講的愛爾蘭,正是一個與阿根廷極端相反的例子。愛爾蘭,原本是歐盟中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從1990年代開始起,有些轉變,但現在整個愛爾蘭的 人力平均素質都非常好,人均所得,更是歐盟中平均最高的國家,已經是歐盟中的新興模範。愛爾蘭能有今日的成功,這都要歸因於早在1990年代時,愛爾蘭政府便積極鼓勵民間蓋廠房、成立公司,並以投資就有一定比例的稅負優惠,當作誘因吸引資本累積 而愛爾蘭政府不只是當時承諾而已,他的稅負制度,一直計畫到2009年為止,超過20年都維持政策一致性。也正因為政策令人信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任意改變,移除政策中的不確定性,不會令企業無所適從,也才有這麼亮麗的成績,並被稱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以形容愛爾蘭,從1990年代到2001年快速的經濟成長,並從歐洲最窮國,變成最富有國之一的經濟奇蹟。 < 講了這麼多,重點在於,政府政策一定要鼓勵創新、資本累積,才是一個好的經濟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