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逗陣來呷飯,銀髮共餐正夯

【文.張瓊方 圖.林格立】

一人出一道菜,淡水民生里的共餐聚會,辦得熱鬧又澎湃。

新北市銀髮族俱樂部在健走活動後,共進早餐。志工媽媽們用心烹調(右圖),菜色豐富又健康。

沒有任何宣教色彩,萬華小德蘭堂已成為社區老人打牌、唱歌、共餐、量血壓的關懷據點。圖中為比利時籍的侯發德牧師。

夏日清晨,新北市中和中山路上的自強游泳池,已滿是晨泳民眾與放暑假的戲水孩童;位於泳池畔、後花園裡的「新北市銀髮族俱樂部」也一樣歡聲不斷,嘈雜程度不下於泳池裡孩童的嬉鬧聲。

銀髮族俱樂部共餐組志工組長竇維蓮、主廚吳宋貴蓉與李逢綿,從清晨六點多就開始洗洗切切,忙不停歇。八點鐘不到,營養豐盛的早餐派對已準備就緒。

逗陣呷飯真趣味
今天早餐菜色有苦瓜福菜、紅蘿蔔炒蛋,及絞肉炒豆豉、豆腐。一旁還備有一鍋鹹粥、一鍋白飯,任君選擇。

竇維蓮說,菜單是組員共同討論擬定的,材料則在前一天先採買好,烹調的原則是少鹽、少油,不放味精,老人家的飲食要清淡些。

大熱天裡,揮汗下廚著實不易,祖母級的吳宋貴蓉、李逢綿卻絲毫未顯疲態,一直熱絡地招呼老人家們打菜用餐。

原來,兩位主廚原本就是廚藝高手,一位曾在企業的餐廳掌廚,一位則曾經營牛肉麵、餃子館,退休之後,英雄無用武之地,家裡頭又有媳婦孝敬,完全插不上手,新北市推老人共餐,正好讓她們有重拾鍋鏟、再展手藝的機會。眼看自己做的菜大受好評,被大夥兒吃得精光,臉上不由得泛起笑容。

二、三十位七、八十歲的銀髮長者,四、五人圍著一個小圓桌共餐,碗裡營養豐盛的菜餚,搭配彼此的噓寒問暖、歡聲笑語,吃來格外有滋味!

87歲的郭振國說,平日一個人在家很無趣,就算是下雨天,只要不是傾盆大雨,照樣穿雨衣出門,騎十幾分鐘腳踏車來這裡跟大家共餐。指著滿滿一碗飯菜,郭振國笑說:「在家吃不了這麼多,來這裡就胃口大開!」

76歲的溫桂秀,活潑、熱情,但其實,「在家裡我不太開口說話,家人都希望我多出來走走,」因為她常常情緒不穩定,出來共餐跟大家有說有笑比較開心。

每逢週三的「尊老日」,吃完早餐,黃仁鑑還準備了咖啡、好茶招待。老人家邊喝邊進行接下來的「乎您問」單元。

今天請來法律顧問,傳授老人家有關遺產、房地產過戶等相關法律常識,老人家們立刻關起音樂、豎起耳朵認真聽。

青春不老
銀髮族俱樂部是新北市銀髮族協會其中的一個組織,發起人是現年57歲的秘書長林美娥,以及「青春佈老樂團」團長黃仁鑑夫婦。

這對尚未達老人標準的夫妻,兒女都已在美國成家立業,2008年決定結束貿易公司,退休享受人生,但玩遍世界各國後,覺得人生應開始做些有意義的事。

2011年,他們開始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準備,回到社區成立「新北市銀髮族協會」,以年輕老人的身分服務高齡老人。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林美娥指出,大家每天在游泳池周邊健走6,000步、一個多小時,開始有人會自備早餐在池畔享用,後來漸漸形成運動完大家一起共進早餐的習慣,於是志工們乾脆準備豆漿、饅頭、稀飯、包子等簡便的早點,運動完大家一起邊吃邊聊。

今年起,為了響應新北市提倡的共餐運動,俱樂部將原本的早餐擴大到午餐,未來還希望能延伸到晚餐。

林美娥指出,本著「使用者付費」原則,除了獨居、弱勢、八十歲以上長者免費外,一般長者自己將餐費投入「福田箱」裡,早餐35元、午餐50元,這樣才能永續經營。

「經濟寬裕的老人家,常常有錢就往福田箱裡塞,根本不在乎一餐多少錢,」青春佈老樂團團長黃仁鑑說,大家一起吃飯的美意,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

仍不改企業家性格的林美娥,以經營公司的理念來經營銀髮族俱樂部,運作模式接近自給自足的「社會企業」。

「未來我們要在不同社區裡複製,」林美娥表示,協會理監事會議已通過決議,將在雙和地區拓展10個據點,首波健康與安邦兩個服務站已在8月成立。

幸福共餐地圖
銀髮共餐運動在各社區獲得熱烈的迴響,如今像新北市銀髮族協會這樣的共餐據點已有三百多處,模式也百百種。

例如像新北市蘆洲區,就結合在地美食,推出「愛心友善店家」,區公所還清楚地勾勒出一張老人共餐地圖,方便長者揪團按圖索驥,前往共餐。

更特別的是,社區還邀請人民保母警察共襄盛舉。汐止分局所在的伯爵山莊社區,位處偏遠,年輕人早出晚歸,長者用餐極為不便,於是當地里長發動社區老人以搭伙的方式,到警局和警察共餐,安全又方便。

萬華小德蘭堂共食共樂
在共餐效應帶動下,台北市也開始積極推動銀髮共餐。

為了鼓勵更多民間社團加入共餐服務,北市社會局祭出補助一萬元簡易餐飲設備費的誘因,在短時間內就達到12個行政區都有共餐服務據點的目標。萬華小德蘭堂是其中之一。

每週二、五,萬華區小德蘭堂的志工在廚房裡烹調午餐時;活動中心裡,四、五張牌桌已經開打,老人家邊打牌邊閒話家常;有些長者忙著翻歌本,排隊輪番唱卡拉OK。

歌聲夾雜爺爺奶奶的笑語,整個活動中心活力無限,絲毫嗅不到「垂垂老矣」的氣息。

總幹事王秀枝指出,小德蘭堂一週兩天午餐共餐服務,一個月8餐收費300元,中低收入長者則完全免費。長者只要自備餐具,就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共餐、共樂。

89歲的張惠芬,有著一頭漂亮的銀髮,和一張頑童般開心的笑臉。「知足、不計較就會過得開心,」她分享自己的心無罣礙秘訣。

張老太太的丈夫已過世35個年頭,與小兒子同住的她,三代同堂,衣食無虞。只是白天兒孫上班、上學,得一人枯守在家。每週二、五,她必到小德蘭堂報到,跟老朋友們一起打牌、唱歌兼吃飯,已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樂趣。

教堂午點名
天主教萬華區小德蘭堂由比利時籍傳教士侯發德(Marcel Goffart)主持,27歲來台傳教,迄今已過49個年頭。當年那英姿挺拔的青年,轉眼已成眼前76歲的老人。

在侯發德牧師眼中,萬華是全台北最可愛的地方。「這裡是老台北,有很多文化據點,還有很多獨居老人需要我們照顧。」

侯發德指出,8年前教會發覺當地老人的照顧需求後,就開始整修教堂,挪出一部分空間給老人使用,並藉由團體活動讓老人離開獨居的家,到這裡來一起打牌、唱歌。

「共餐,與其說是目的,不如說是關懷的橋樑,」侯發德表示,共餐具有「點名」的效果,可以藉此掌握社區老人的狀況。老人家如果突然缺席,志工會立即打電話去詢問;「去年冬天,我們發現有個老先生一直聯絡不上,失蹤了,找到時,他已經去世了,」侯發德搖頭感嘆。如今越來越多社區老太太也加入志工行列,幫忙煮飯。

沒有任何宣教意味,看著八、九十歲高齡的長者們開懷地打牌、唱歌、吃飯,台灣社會肩頭上的重擔頓時也減輕許多。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13年09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