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 台中客家故事館

Posted on 2022-11-17 by 曬蝴蝶 (vanessapsy)

東勢林場

終點也是起點 ?

清晨一早 , 嬤與朋友約了 去東勢林場。
響應政府到年底 ,節能減碳 搭公車免門票活動 。
我載了他們去坐車, 時間很早 百無聊賴,
就想到東勢文化園區去走走, 等他們 。



東勢這個地方 ,一直以來 就有著水果之鄉和客家文化的印象 。
大埔客家人的「硬頸」精神,勤奮務實性格, 撐起東勢水果王國美譽,
讓生產的梨子、柿子、柑橘享譽國內外。
我隨走隨行, 想說也還沒開始營業 ,就找個早餐店充飢, 順走走逛逛。

無意間 ,經過了第五橫街 ,瞧見了一棟 日式雙拼建築 ,引起好奇, 遂走去探訪 。
入處標示著" 歷史建築 原東勢公學校宿舍 " 啊~ 原來是臺中客家故事館。



這座日治時期檜木構造的公學校宿舍。約建於大正十年(1921),
,至今仍保存原有日式工法及材料,



賦予日治時期建築技術研究價值及歷史意義。
曾走訪多座在台灣的日式建築 ,似有同樣工法,
" 編竹夾泥牆 " 是台灣現存日式木造建築最普遍的牆體構造。
在編竹網的兩側塗抹土漿,於此可更貼近了解。



附註 :
編竹夾泥牆的施作與工法會受到建築物的規模、樓層高度、重要度、使用機能與造價影響;
特別是就地取材與匠師傳承流派、習慣因素,每個地區局部材料、工法不儘相同。
但是主要材料與施工程序則是大同小異,主要工序有以下7個步驟:

(一) 兩柱之間貫穿水平貫木、
(二) 組立粗竹片(日文:間渡し竹)骨架、
(三) 綁緊細竹片(日文:小舞竹)、
(四) 塗抹黏土漿(預先備好土漿及拌合物並經養土階段)、
(五) 養護 (以及另一面土漿施作)、
(六) 中塗層打底抹平、
(七) 上塗層灰泥表面粉光。

( 資料來源 : 歷史建築林之助畫室調查研究暨再利用計畫 )



館裡的常設展, 介紹客家人文, 也讓人瞭解台中客家歷史淵源。

以前有吃過的「粗梨仔」又稱橫山梨,原來是來自廣東移民的品種,
經本地張榮生農友將粗梨運用寄接種移栽梨不斷研發技巧,把原只產於高海拔
山區從日本引進的梨子原果樹的樹枝剪斷,帶到低海拔的地區,
嫁接在不同種的梨子樹上,讓其長出和高海拔的梨子一樣種類的寄接梨。
因此榮獲國際同濟會「十大農家」的殊榮。
與宜蘭縣三星鄉李坤養農友成功栽培出平地水梨的 " 三星上將梨" 一樣 ,
讓以往只能進口的溫室梨改種成為細白多汁的平價奢侈品。
除此之外東勢又以椪柑、茂谷柑及桶柑為主要種植大宗 ,還有潤肺生津,
活血消炎的柿子, 現今也有枇杷 栽種 。

農友的努力使東勢生產多元的水果, 並將之利用為再製品。




我在這裡 佇足 瀏覽 ,忘了時間的推移, 和風徐徐 ,坐在疊蓆上 很愜意 。

瞄了一眼手表,忽然 還是回到現實 ,想著中午的約定。
有點不情願地離開了這裡 ,前去文化園區。

其實不過就在轉角附近哩, 呵呵

客家文化園區本是東勢火車站舊址。因應時代變化而閒置,地方人士爭取設立為客家文化園區,
於民國93年12月26日正式開幕,成為傳承客家文化的接力站。



除此之外,由山城小鎮東勢舊火車站改建成的園區,古樸的建築貼合著新樣貌,外觀已與舊車站不同了 。
但園內保留火車站內旅客等車時坐的長條椅座,館內陳設樟腦 、新丁粄、 林木 等客家文物及特色產物 ,



客家文物主題展,介紹產業、語言、人文特色,訴說東勢人的過往流金。



內庭 登場的是 " 修澤蘭 的建築展 " 。這位 正是東勢車站舊址的設計者,
也是許多公設大型建物的建築師。
她很多設計, 帶入中式建體 ,在戰後時期 ,也賦予不少當代創意建築 。
我也有幸 在他設計的建築下, 度過幾個時期 ,
所以看展時回憶感受深刻 。

園區前院的植栽盎然適意,自然生態及景觀建築提供遊程休憩,
這裡也是東豐鐵馬道的終點。
如果前來騎乘自行車,應更能體驗與大自然親近徜徉的放鬆覺。



就在準備往園區後側自行道體驗時, 親人要接回電話響起 ,
只能匆促結束此行, 期待下回再聚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