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4大障礙 阻斷遲緩兒早療路


伊甸基金會今天公布全台灣首次進行的「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資源現況調查」,發現偏鄉早療家庭有四大「最遙遠的距離」,包含缺乏大型醫院、幼教環境堪慮、鄰里同儕歧視、低收入卻須背負龐大育兒開銷,讓全台約5000 名偏鄉「慢飛天使」,早療之路更加遙遠。
根據伊甸調查,高達82%的偏鄉早療家庭,住家鄰近區域中根本沒有大型醫院,孩子生病只能依賴小診所,其中25%南部地區偏遠鄉鎮,要花超過兩小時的單趟車程才能抵達醫療院所。

因就醫不便,有41%的偏鄉家長曾在緊急狀況下,不得已讓孩子錯過了就醫的黃金時間,更別提一般物理治療、職能治療等專業協助。反觀一般非偏鄉家庭,則有近六成在住家周邊至少有1到3家大型醫療院所,9成以上從未遇過無法順利就醫的狀況,醫療環境差距懸殊。
「幼教」資源缺乏,也讓偏鄉遲緩兒的學前教育輸在起跑點上。超過半數偏鄉家長認為住家周遭的幼兒園環境「普通」,家長只期待讓孩子白天有個穩定安置的場所,相對大台北地區的遲緩兒家長,則有超過八成給予鄰近幼兒園良好評價。
第三項則是「鄰里同儕歧視」。有56%的偏鄉家長認為自己與鄰居僅能保持著一種「鄰居較少主動關心孩子狀況,但至少相安無事」的狀態,成為龐大的心理壓力;非偏鄉家庭也有61%有相同感受。
「經濟狀況」的部分,近半數偏鄉家庭月收入不到2萬元,其中更有11%不到1萬元,但這些微薄的收入,有大約一半花在慢飛兒的教育、醫療支出,僅剩的不到1萬元,要支應家中其他成員所有開銷,連溫飽都成為困難,更別說讓家中遲緩兒持續接受早療。

【2013/05/02 聯合晚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