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平衡計分卡(BSC)創始人卡普蘭教授來台演講,掀起國內企業引進平衡計分卡的熱潮。在進入微利時代,企業經營者面對激烈的競爭,如果不能善用管理工具,競爭力將會大打折扣,而平衡計分卡正是一個值得考量導入的管理工具。
平衡計分卡於管理界造成旋風
平衡計分卡的學說,首見於1992年「哈佛商業評論」,卡普蘭教授在一篇「驅動績效的衡量指標」文中,提出了「平衡計分卡」的觀念。後來卡普蘭又推出第一本專書「平衡計分卡—轉化策略為行動」、第二本專書「策略核心組織」,以及新作「策略地圖」。
經過了十多年的推廣,目前財星五百大企業已經有60%的企業導入平衡計分卡制度,哈佛商業評論更稱之為近七十五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工具之一。
卡普蘭教授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在該校取得電機工程學士與碩士學位,1968年又取得康乃爾大學作業研究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卡內基—美隆大學,1977年至1983年擔任該校工業管理學院院長,1984年正式受聘任教於哈佛大學商學院,擔任管理會計講座教授。
平衡計分卡的學說提出後,在管理界造成旋風,全球許多企業組織、政府機關、非營利事業都相繼引進此一制度。卡普蘭為了推廣此一學說、分享經驗交流,以及因應邀約不斷的演講與顧問業務,成立了平衡計分卡管理顧問公司,幾本相關的著作,也是洛陽紙貴,被翻譯成至少二十多種語言版本,平衡計分卡的熱潮,並自歐美延燒至亞洲地區。
到底平衡計分卡有什麼魔法?平衡計分卡學說的重心,在於四大構面。由所謂四大構面圍繞策略與願景,即分別為:一、財務構面:股東對組織的期望;二、顧客構面:目標顧客對組織的期望;三、內部流程構面:為了滿足目標顧客對組織的期望所應有的傑出表現;四、學習與成長構面:用以支持上述三大構面所需具備的能力與技術。
綜合而言,平衡計分卡的主要概念,是要有系統的把組織的願景和策略,轉化成一套全方位的績效量尺,作為策略衡量與管理體系的標竿,分別從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學習和成長等四個構面,去「平衡」的檢討組織內外部績效。企業藉由這四個構面的平衡思考,可以讓公司在追求業績之際,也為未來的成長而培養實力,並且累積無形資產,隨時透過自我的監督發掘問題,並及早因應。即是策略與願景經由財務、顧客,以至內部流程與學習成長構面逐漸層層展開,並經由學習成長構面反向的往上實現。
平衡計分卡是有效的管理工具
至於平衡計分卡如何作為有力的管理工具?學者指出,因為它納入了財務性指標及三項營運指標,涵蓋了顧客滿意度、內部流程、組織學習與改善能力等,可以轉換策略為營運,更提供一套全面的管理架構,能夠協助企業在產品、流程、顧客及市場開發等重要領域,激發出突破的成長與進步。
學者指出,歸納而言,平衡計分卡是:
一、轉化願景為行動的策略管理工具:可提供完整的架構,讓高階主管把放在心中的意念轉化為明確的敘述與圖像,將策略以一個共同的語言來告知全公司員工;
二、是一套將策略指標化的策略管理工具:可讓策略有效地轉化為行動,指引企業朝目標前進;
三、是總公司與各部門間的溝通工具:可促進部門間的協調合作,以提升公司整體的效益;
四、是組織全員溝通的平台:BSC是由總公司的策略開始一層一層推展到各部門,各部門必須執行適當的行動,來協助達成總公司之策略目標;
五、是整合各部門資源的平台:利用平衡計分卡可以解決各部門各行其事、本位主義、不一致、不協調的現象;
六、是一關注長期發展的策略管理制度:就是幫助企業突破現有的思考,讓領先指標與落後指標相平衡、讓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相平衡;
七、是各部門主管績效管理的工具:在BSC的架構下,公司可利用平衡計分卡各衡量指標與目標值的設計,以制定出各組織成員對策略目標的衡量指標;
八、是驅動執行力的工具:BSC可讓員工知道公司未來的願景為何、要達成目標需要運用何種策略、需要怎樣的行動方案,以驅動組織全員之執行力;
九、可促進員工的認同感:BSC可讓員工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奮鬥、努力的目標為何,不會不知重點的工作為何;
十、是策略性人力資源重要的一環:績效指標制定後可與績效考核連結,以做為獎酬制度設計與發放獎酬的依據。
企業須依型態、策略調整指標
國內企業要導入平衡計分卡,各會計師事務所皆可提供服務,學者專家方面,政大會計系教授吳安妮、致遠管理顧問憂行副總經理于泳泓等,都是這方面的專家。書籍方面,卡普蘭與諾頓的「策略地圖」是最重要的參考,另策略核心組織等卡普蘭的系列出版品,及最近並陸續有更多出版品探討企業如何導入平衡計分卡。網站方面,則有www.bscol.com/及www.balancedscored.org/及 www.aspanet.org/bscorecard/inded.html等諸多網站可供點閱。
國內各企業對於導入平衡計分卡,最重要的,已不再是know-how的問題,而是執行的問題,過去幾年,也有許多執行成效不佳的案例,究其原因,有的可能僅是執行上的小環節發生錯誤,就使成效不彰。
事實上,任何一種管理制度,只要專注並正確的徹底執行,必定會成功,最怕虎頭蛇尾,而且企業競爭各有其策略,實施平衡計分卡並不表示就能成功,因為如果沒有深入瞭解平衡計分卡的精神,那麼,即使實施也是枉然。尤其企業在實施平衡計分卡時,應該在指標間有所取捨,每一家企業的策略不一定相同,指標也就會不一樣,從策略來看,到底什麼指標對企業來說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需要的,都必須依企業型態而調整,才會有符合企業需求的管理制度。
觀點評析 執行才是關鍵
jackliao | 25 March, 2007 16:03
【2007-03-25/經濟日報/C2版/企業大學】
執行才是關鍵
策略成敗不在完美與否…
李書行
策略與平衡計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BSC)
當產業日趨成熟,市場趨於飽和時,策略對公司就愈形重要,尤其當廠商不是處於領導地位時,策略的選擇更是關鍵。沒有好的策略,公司等同在打散戰,毫無成功把握。美國便利商店產業與台灣並無太大差異,故Store24的問題,也是台灣所有便利商店所面臨的問題。
唯有透過透徹瞭解顧客及其期望,公司才能推出相對可行的策略。但好的策略並不能代表成功,好的策略必須加上好的執行,才能收到預期效果。策略必須具體指出行動方向,而且各個部門也能瞭解,並進而施行。然如何檢視策略是否具體?平衡計分卡(BSC)恰可用來作為檢視工具,我們可透過BSC的四個構面來檢視所擬訂的策略是否具體且清楚:
1. 當策略成功時,財務面會有何不同?
2. 為讓策略成功,內部流程必須強化哪些?
3. 為讓策略持續成功,組織與員工應有的進步與學習?
4. 如推行此策略,顧客會有何不同的感受?
如果以上四個問題沒有清楚答案,或答案與策略的關聯性低時,代表公司並未有足夠清楚、具體的策略。
非財務性指標(Non-Finan-cial Measures)的重要性
有人批評BSC完全重視量化指標,忽略不能量化的部分。事實上,這是對BSC的誤解。BSC是要求公司將過去視為不能量化的部分,尤其是非財務性指標,嘗試轉為可量化的指標。當公司能衡量到其他公司所不能衡量的指標,相對於其他公司就更有競爭力。實務上,大多組織可能都在衡量類似的指標,而且儘量找容易衡量的指標來做。
例如學校如何衡量教學效果,大多學校均透過期末教學評鑑。但在哈佛或華頓商學院,則會透過資深教授至現場聽課,及時提供授課老師現場的評估結果,如參與互動學生百分比、有效互動百分比。試想哪一樣評估方式對教學有正面幫助?很清楚的是後者,但後者的推行相對於期末評鑑困難且耗成本。
BSC之所以重視非財務性指標,在於非財務性指標可提供具有前瞻性管理意涵,而財務性是成果指標,只能告訴我們最終結果,不能提供改善方向。所以非財務性指標,可被視為領先指標(Lead Measure);而財務性指標則為落後指標(Lag Measure)。
許多公司在推行平衡計分卡時,常以為指標愈多,代表BSC的推行愈徹底。事實上,BSC每年的指標不要太多,四構面總和最好不要超過25個指標,因太多指標反而會造成無所適從。指標的擬定,必須以策略為核心,並以總公司立場思考哪些指標至關重要,所以應該按由上而下的方式來擬定指標。
錯誤的策略或錯誤的執行?
大部分的公司只知訂出策略,而不知或不重視評估策略。以 Store24而言,公司應如何來評估「歡樂購物」策略是好、是壞?
當公司直接以成果來判斷策略的好壞,未必是正確的方式,要正確的評估策略,不能忽略策略執行面的評估。以Store24為例,若公司以市場調查結果作為策略評估的依據,則公司會認為「歡樂購物」是錯誤的策略。若以營業利潤的成長為依據,則會認為「歡樂購物」是正確的策略。公司常會依據錯誤的分析形成錯誤的判斷或決策。Store24的管理階層在2000年5月選擇放棄「歡樂購物」策略,但Store24若能善用所蒐集的BSC資料,進行管理分析,應可及早發現推行「歡樂購物」策略的執行面問題,提早加強員工技能。但實務上,許多公司均如同Store24,只會盲目的衡量BSC指標,卻不會將這些指標值轉換為有用的管理資訊。
前IBM執行長葛斯納(Louis Gerst-ner, Jr.):「公司不必花太多時間在找完美的策略,而應將時間花在策略的執行與落實。」公司在推行BSC後,應善用BSC的資料來評估策略執行,並據以修正策略及相關活動,如此一開始不是很好的策略,最後反而會成為完美策略。
WaWa是美國東岸的便利商店,過去績效平平,但最近公司推出「新鮮咖啡」策略,讓門市重現人潮,開始受到業界重視。看似簡單無奇的策略,但為何能帶起這麼大迴響?當你走進店面,看到不下20壺的不同口味咖啡,冒出熱騰騰的煙霧,每一壺旁邊皆有碼錶計時,忙碌的咖啡店員,穿梭於不同咖啡之間,倒掉逾時咖啡,準備新鮮的上來。看到這樣的景象,顧客很難不被公司落實策略的決心感動!
(作者是臺大會計學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