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管理的減法】夠用就好,Eee PC開創筆電藍海

管理的減法 夠用就好,Eee PC開創筆電藍海 撰文╱陳芳毓 文章來源《經理人月刊》2008年5月29日 5月號

去年底,華碩即將推出低價電腦的消息一出,市場對這個有smart phone的價格、筆記型電腦的外觀的「混血商品」,評價不一。有人嫌它簡陋如玩具,有人讚它簡單而創新。

然而,上市兩個月,Eee PC迅速成為CNET和亞馬遜(Amazon.com)票選「美國人最想要的聖誕禮物」,加上今年預計出貨500萬台的成績,全球前三大筆記型電腦品牌,也決定將在第三季加入低價電腦的戰場。

Eee PC的暢銷,並非偶然。 Eee PC的暢銷,並非偶然。日本商管書《人家就是這樣暢銷的》指出,開發暢銷商品的祕訣就在於「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出發」,發掘尚未滿足的強烈生活需求,以開發出「新市場創造型商品」。

簡單=滿足,但不超越使用者需求

Eee PC正視這種商品。它不僅滿足了小孩、女性等輕度電腦使用者,還在已開發國家市場中,吸引了需要第二台電腦的商務人士;甚至還贏得非洲等開發中國家的學校和政府機構的青睞。 長久以來,3C商品的競爭策略都是「高規格、多功能」,也深深影響了消費者的採購習慣。提到購買筆記型電腦,多數人第一步可能是,請個懂電腦的朋友,開出在預算內能買到的最佳規格。

問題來了。只用電腦上網和寫文件的小朋友、家庭主婦和銀髮族,並不需要雙核心CPU或獨立顯示卡,但他們卻因為「不想落伍」,而被迫花錢買一個「功能強大卻用不到」的產品。當廠商為了追求規格,而提高產品售價時,就嚇跑了這群輕度使用者。

「低價電腦」已被討論了許多年,卻尚未有產品問世。去年底,是個轉捩點。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評估,市場和技術的成熟,給了低價電腦一個從「概念」轉變為「商品」的絕佳契機。

施崇棠認為,電腦的「性價比」已經接近極大化,產品效能能夠滿足多數使用者,成本也夠低,給電腦廠商一個強力的支援;而網路已成為消費者普遍的生活經驗,因應隨時隨地上網的需求,市場上出現UMPC和smartphone兩種商品,但前者價格與規格太高,非人人可負擔;後者的螢幕和CPU規格又不足。

兩者間的落差,留給華碩一個切入市場的新位置,也觸動了華碩執行長沈振來研發Eee PC的念頭:用最低的價格,滿足,但不超越使用者的需求。

減法設計,回歸使用者需求

要一手包辦軟、硬體設計,做出全新品類的商品,對製造代工起家的華碩而言,不是個簡單的任務。

華碩易電腦總經理胡書賓形容,這是個「典範轉移的天人交戰過程」。過去強調「堅若磐石」的技術與品質,現在則加入「崇本務實」的觀念。「務實,就是以終為本。『終』是最終目標,也就是消費者需求,從那裡開始回推產品,」胡書賓解釋。

這個想法,點出了筆記型電腦的困境:提高成本,就能做出複雜的功能;如何用消費者能負擔的價格,設計出他們最需要的產品,使市場最大化,才是挑戰。

網路上有些使用者抱怨,Eee PC的規格不夠漂亮。但華碩的考量是,「M型社會」喊得震天價響,消費者是否願意多付幾千元,買偶爾才用一次的功能?

「Eee PC強調的不是『low cost』(低價),而是『just enough』(夠用),」胡書賓認為,市場上固然有700元美金的筆記型電腦,但卻體積笨重。要滿足使用者需求,「方便移動」和「價格合理」缺一不可;一但為了降低成本,省了不該省的功能,Eee PC就會從「簡單」,變成「簡陋」。

「我們不先定義Eee PC該是台smart phone或筆電,而是先了解消費者的行為,再整合現有技術,做出他們需要的產品,」華碩電腦使用者介面研究員李易修補充,「減法」設計策略就是,從使用者需求來思考,哪些功能可以省,哪些不行。

定了方向,每個部門對「Eee PC」雖有不同的想像,但剛開始仍難以跳脫現有產品的經驗框架。有些人認為,Eee PC是台「小型的筆記型電腦」,功能一應俱全,只是體積較小。

「定位成筆記型電腦,是『加法』的思考,會陷入『別人有,但我們沒有』的恐慌。但該考量的是『顧客要,但我們沒有』,」華碩電腦資深設計師曾文杰回憶,扭轉製造業的「加法思考」,是研發過程中最困難的部份。

跨部門會議上,常發生這樣的爭論:有人建議加入「字典」功能,軟體工程師就希望把功能做得完善複雜,好爭取翻譯機市場;有人建議加讀卡機,硬體工程師就想放個六合一讀卡機,力拚筆記型電腦。工程師較偏向技術思考,設計部門和行銷部門就要負責把大家拉回來,說服工程師,這些只有1/10者使用者需要的功能,不但會給多數人帶來使用困難,還會增加成本。

華碩電腦執行長沈振來,是催生Eee PC的關鍵人物,他的口頭禪是「EOU(easy of use)」。「如果有人說,『因為別人有,所以我們也要加這個功能!』執行長就會問:『那加了這個功能之後,有沒有比別人好用?』」曾文杰轉述。

以使用者需求為標準,簡單但不簡陋

過了6個月幾乎每天開會的日子,Eee PC的雛型終於出現。徹底研究使用者行為與需求後,華碩在軟硬體上各有取捨。

硬體方面,考量輕度使用者的接受度和學習曲線,Eee PC捨棄酷炫的遊戲機和平板電腦的外表,走平實的筆記型電腦路線;但為滿足第二台電腦族「隨時可用」的需求,硬碟選用性能穩定、輕薄、安靜、開機速度快,但價格為傳統硬碟10倍左右的固態硬碟;3.5小時蓄電力,也不輸高價筆記型電腦。

在軟體方面,華碩省去視窗作業的授權費用,自行修改開放原始碼,在Linux的平台上,做出視窗作業平台上類似的功能:文書處理、試算表、簡報、瀏覽器、聊天軟體、影音播放等,一應俱全。但若使用者不習慣,Eee PC也保留更動空間,可以自行灌裝微軟的作業平台。

Eee PC簡單的力量,甚至讓軟體大廠低頭。微軟可能擔心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Linux平台,決定將已停止授權的XP系統,獨家讓Eee PC搭載。

「華碩強調『謙、誠、勤、敏、勇』,所以我們不會設計很獨特的規格,強迫消費者接受;而是設計相容性高的規格,讓更多人能使用,」華碩電腦資深設計師柯連田,點出另一個Eee PC掀起風潮的原因。

競爭對手非筆電,而是不安全感

相較於微軟的視窗,許多人根本沒聽過Linux(免費的作業平台)。這使得Eee PC的終極挑戰,不是功能強大的筆記型電腦,而是人類的不安全感。

「我們最擔心的問題是:『萬一功能不夠怎麼辦?』」曾文杰說,這些問題在內部會議常被提起,也說出對Eee PC持觀望心態消費者的心聲。

為了找出設計缺陷,從研發過程至今,華碩高階主管們人手一台Eee PC,隨時「開bug」(開出錯誤)。產品上市前,華碩內還辦了一個「千人體驗」活動,給符合目標市場的員工試用Eee PC,一起除錯。

曾文杰也申請了一台。剛開始,他常擔心「萬一要用的時候,功能不夠怎麼辦?」但他總是用「大不了回去用桌上型電腦」安慰自己。兩週過去了,家中的桌上型電腦從未沒開機過,曾文杰卻發現,自己的電腦使用行為有了改變。

「以前,我在網路上的行為會無止境地『擴大』,」曾文杰觀察,自己原本可能只是想上網收信,但因為朋友寄了一張圖檔,自己就開始下載軟體、編輯圖片,不自覺地加重負擔,把原本簡單的活動變得複雜,最後只得累得關機睡覺。

但Eee PC簡單的設計,簡化了人們在網路上的行動,無形中割捨了「想要」但非「必要」的使用慾望。「用到最後才發現,我需要的,其實就只有這些,」曾文杰指著Eee PC說。

「反正科技會不斷進步, Eee PC會維持在多數人買得起的價格,但功能可以不斷提升,」李易修說明未來的目標。如果想要強化功能,拉低成本,他可能會把所有文書軟體都拿掉,只剩瀏覽器。李易修大膽表示,未來當3.5G普遍之後,許多作業都可以在網路上完成,收信可以用google mail,文件編輯可以用google docs,使用者對單一作業平台的依賴,將大幅減低。

Eee PC是華碩從生產製造,轉型品牌創新的重要里程碑,然而隨著競爭者紛紛推出類似的產品,低價電腦的藍海市場,不到一年又即將染紅。

胡書賓笑說,經過「典範轉移」的磨練與掙扎後,華碩研發團隊都懂得抓緊Eee PC的easy(簡單)、exciting(刺激)與economic(平價)的定位,在價格與規格上設定清楚界線,誓言不再跳進筆記型電腦「拚規格」的惡性循環中。畢竟,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簡單的依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