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篇歐洲共同體所發表的一篇問卷調查 (Survey) 結果. 他們詢問了數千不同層次的職場與企業界人士, 徵詢大家不快樂與不滿足的原因, 結果列出了許多高比率的項目.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名列前矛的幾項, 有些在意料之中; 有些卻出乎我想像, 對其排名如此之高感到出乎意料之外. 其中超高比率, 當選沮喪鬱悶的原因前兩名, 正是令我感到驚訝震撼的: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未能充分發揮, 長久的違離理想, 累積成最大的鬱悶不樂根源. 人際關係不順, 感覺受人誤解或遭人輕視, 包括家庭, 朋友, 社區, 以及工作場所裡的種種利害衝突, 意識不合, 或政治鬥爭. 我不曉得他們的調查問卷, 問題是如何問的? 人選抽樣是怎麼抽選的? 但我相信如此這般的結果, 相當準確地道出了吾等事業企業人士內心隱藏的殘害根源. 它協助暴露了大家不肯承認, 但卻在內心中普遍受害的長久累積的兩大禍根.
相信如果這項問卷調查的對象換成是青春少年, 可能結果排名最高的是男女朋友的問題, 或同學間的激烈競合問題; 如果換成詢問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 結果排名最高的可能是夫妻家人關係不合, 或孩子的健康與成就不理想; 但不管這些殘害大家內心的因素用什麼方式表現出來, 它們的隱喻 (Metaphor) 是什麼, 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個共同點: 當一個人長久無法發揮自己內心價值, 又長期無法取得周圍眾人的重視之時, 他必然在不知不覺間日漸遭受內心侵蝕, 殘害, 終至沮喪鬱悶. 可是再仔細想想, 現實生活的確是如此.儘管有許多人, 他們可以不斷在內心中設法說服自己: 說工作上的困難與問題, 是別人的事, 是老闆的事, 是下了班以後就與我無關的事. 但長期的 "不得志", 絕對會是他們心中無法扯平的大痛.
另外許多人, 則使用其他 "代替法" 來假象彌補源自於工作上的不滿足與不平衡. 好一點的, 在業餘閒聊就大力投入嗜好活動, 或社團組織, 借用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感, 來取代工作上的挫折感. 有時候, 選擇對了, 如此朋友可以在公益服務上或個人領域上大展才華, 獲得滿足快樂. 糟糕一點的, 不承認內心苦疼的病源, 而假借麻醉性的活動來暫時逃避, 或是瀟灑地猛打麻將, 或是變成卡拉 OK 歌王, 甚或只是經常三五朋友羣聚, 開抱怨大會, 借用批評他人來發洩殊解自己. 其實, 解鈴還是繫鈴人, 每個人要搞清楚, 所有來自工作上的挫折感與"不得志", 最好的破解方法還是要從工作上去解決.
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 如果你沒能在工作上取得某種程度的 "歸屬感" 與 "成就感", 光是借用其他方式去取代, 你終究還是無法成為真正快樂滿足的生活大師的. 人生好壞是可以選擇的 企業人要長久成為真正快樂滿足的生活大師, 首先請瞭解,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是許多人隱藏於心中兩大殘害自己的因素. 如果先能夠正視它, 不要忙著遮蓋它, 你才能夠設法突破. 而這兩大病毒, 其實都可以就地破解的.
不久前有一部並非特別好的電影, 叫做 "Life – or something like it", 由女星 Angelina Jolie 安姬麗娜裘莉主演. 此處不討論它的好壞, 但想從電影中的主題, 延伸探討解決工作上與人際間的挫折感的方案. 電影中的女主角是一位有名而且充滿野心的電視播音員, 但她對現況非常不滿, 一心想要離開眼前之局, 進軍全國電視網, 成為第一把交椅. 有一天她奉派採訪一位號稱先知的街頭流浪人. >當她以輕蔑的語氣採訪這位號稱先知的街頭流浪人時, 先知提供了三四樣預測, 她都以譏諷的方式在觀眾面前嘲笑先知這些預測. 忽然間, 先知在她耳旁告訴她, 妳下周四會離開人間. 她雖然感到混身不自在, 但仍一笑置之. 後來先知的預測逐一靈驗, 棒球賽結果完全按照先知所預估地出現跌破眼鏡的結果, 天氣完全按照先知所預估地出現反常現象, 先知甚至準確地預報了何時何地會有地震, 女播音員這下子可慌了. 她嚇壞之餘, 從初期的否認, 到逐漸地變成無奈, 過去追求成功成的意志力瞬間完全瓦解. 她想, 自己只剩下幾天, 便躲在家中自暴自棄. 頹喪的她, 在這時候回頭去找互相痛恨的姊姊, 看望許久忽略的年老父親, 才發現原來連家人與她都有那麼劇烈的隔閡與誤解. 她忽然間感覺, 原來自己在他人眼中, 這般沒有價值! 這時有位她的好友真誠地告訴她: 先知或許是瞎貓撞到死老鼠, 特別會猜; 又或許先知真有看透天機的本事, 他看到了女播音員的路程 (Path). 這位朋友這時講了一段解救了她的話. 他說: "縱使先知真正看到妳未來的路程, 他所看到的, 也只是順著你一路走來的方法, 而看到妳的未來終點. 也就是說, 他看到的, 是老的妳, 是一向的妳, 是那一老套的妳, 所以先知看到妳沿著那條路程走下去的終局. 也許妳可以做一些改變, 選擇走一些不同的路, 說不定結果與終點就會有所不同?" 這一番話提醒了女播音員, 一方面她痛定思痛地想, 如果她真要走了, 那麼走以前她要完成一些以往該做而未做的事; 另一方面, 她因為以為自己確實要離開人間, 所以這一陣子一切生活與工作內容都回到了自己真正的本意與本質, 不再只一心想要成功成名. 就在這心態下, 她體會到自己與姊姊的感情, 兩人喜極而泣. 她的父親拿出多年來因為見不到她而將所有女播音員的所有節目錄影的紀錄, 一舉一動, 都是老父的寶貝, 更讓女播音員感動噓唏. 她更發現原來自己與幫助他渡過難關的朋友是深愛的. 在這時候, 公司也傳來要昇遷她為紐約的國家級播音員. 她一方面高興於自己找回了親情與自己, 但另一方面又高興事業的高峰似乎也得到了. 但是, 她要離開這個剛剛才找回價值的故鄉呢? 還是遠走高飛去追逐偉大的新事業? 在幾番掙扎之後, 她在星期四決定自己要回到故鄉, 與家人及愛人長相廝守. 當她離開那迷人的新工作時, 街頭發生了意外, 她雖招波及, 卻僅只受到輕傷. 先知一連串的預言, 終於在她做了澈底改變以後破解了.
讀者朋友們, 有多少周圍的人因為他們的原因而認為你是不行的? 有多少時候, 你被人家畫了個框框鎖在裏頭, 而無法發揮? 有多少團體或工作場所裡, 你因為遭人妒嫉或因為無法施展而感到被排擠打壓? 如此的窩囊氣受多受夠了沒有? 如此的妄自菲薄委曲求全夠了沒有?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你想不想選擇去改變它? "歸屬感" 與 "成就感""智慧大富翁" 系列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幫助你成為一個天天自然最佳表現的紅人. 先前第一課, 講的是要你體認自己的長處, 不要過份強調自己的短處, 而要順著自己的長處發展. 順其自然, 以自己的優勢去超越他人的短處. 第二課在此就是要你開始練習選擇, 選擇拋棄與人格格不入, 選擇拋棄自慚形穢未戰先怯, 而改為選擇取得 "歸屬感" 與 "成就感". 佛洛伊德說: "我經常向外尋找力量與信心, 希望從我身外找到; 但結果力量與信心都來自我體內, 它一直都在我體內的." 突破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就從調整自己體內的"歸屬感" 與 "成就感"開始.
為什麼這樣說呢? 為什麼不強調要去與阻礙你或看輕你的人鬥爭抗衡? 為什麼不建議去設法征服羣眾, 去改變他們來接受尊敬你, 而反而說要來調整自己體內的"歸屬感" 與 "成就感"開始? 理由很簡單. 工作與人際是你生活的一部份, 也都牽涉到他人. 如果你還沉迷於 "自己有偉大力量可以澈底真正改變周遭他人"的迷思, 你可能這時候要先醒過來.
沒錯,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影響他人, 但是請記得幾項基本事實:
(1). 首先, 每個人最在意的是他們自己, 不是你. 所以如果你想以自己的需求去期盼他人來對你調適, 除非你已經是掌握股權的大老闆, 否則你將會很失望. People care about themselves. 他們也許對你有禮貌, 客氣,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到要自己有多好或多受歡迎, 你可能先會踩到別人.
(2). 就算你以為自己可以用不斷的努力與為自己求取傑出表現, 去取得暫時或表面上的接納或讚許, 你的 "成績"並無法全數轉換成眾人對你的重視與信任. 因為你有可能不知不覺中被定型為一個浸蝕於 Self-Absorbing, 自我標榜, 或自我尊大, 而擠壓他人的人.
(3). 既然無法真正改變他人基於自己利益而出發的考量, 又不應該只一心一意凸顯自己, 剩下來的是否只有從自己體內來掌控調整? 這也只有部份是正確的. 因為如果將 "調整自己去適應他人", 解釋成凡事委曲求全, 奉承迎合, 那不就完全違反了 "天天最佳表現, 讓最好的自己出現" 的這個目標?
魔由心生,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有絕大部份來自於自己的錯誤期盼與過度自疑, 但也有確實不少發生於與他人配合或互動的失調. 不管是起自於自己或他人的心魔, 有兩個最基本最簡單的破解絕招, 千百年來屢試不爽, 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 "和氣生財" 四個字和 "獨特價值"這個觀念. 讀者們別以為"和氣生財"是商人的經商術語, 它其實是可以完全幫助你脫胎換骨的光芒心態. "和氣生財" --- 它代表你處處會替人著想, 會為人設身處地考量; 也就是說, 你能夠帶給周圍的人一種 "你完全放空自己, 而在為全體謀福" 的感覺與形象. 這樣子待人處事, 不用你去謀求, 別人自然地會帶給你強烈的"歸屬感". 這也是"歸屬感"的最高精義, 不是去千方百記計設計讓人家喜歡你, 而是經由為人家考量而得到真正的溶入"歸屬感". "獨特價值" --- 它代表你要開始提供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用最恰當的最合乎自己核心的角度切入任何一個局, 然後憑著獨特價值去建立真正的"成就感".
舉個例說. 我幾年前恢復參加樂團的合作演奏. 我可以彈吉他也可以彈鋼琴, 事實上我演奏吉他的水準, 絲毫不輸其他樂團團員, 而且我也很有興趣. 但是這個樂團已經有太多位吉他手, 如果又增加我一個, 豈不過多重複與浪費? 所以我當場決定專攻鋼琴鍵盤, 一方面補足樂團所缺, 另一方面我也因此找到一份團隊中的獨特價值, 讓我淋漓盡致地發揮.. 如此得來的 "成就感", 既合乎團隊需求, 而自己也有空間, 也不會踩到別人, 不是一樁挺好的選擇嗎? 做自己最好的生活大師"智慧大富翁" 系列是以企業界人士為典範寫的, 但我想其中建議與結論則放諸四海皆準. 因為典範是企業界人士, 所以我們先討論如何用自己的 "獨特價值"突破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用 "和氣生財"的心態來克服人際關係不順這兩大病毒. 其實同樣的原則, 應用在家庭, 學校, 公家機關, 社會團體, 其實還不都一樣?
一旦在這兩大問題上有所覺悟, 我們便可以再進一步探討如何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生活大師. 所謂最好的生活大師, 應該個人有個人不同的定義. 我們在這一"智慧大富翁"系列, 則認為一位最好的生活大師, 在他的生活與工作中應該具有以下五大特徵: 免於恐懼地生活與工作
2. 合乎自我本性本質, 有所適當發揮
3. 對內對外平衡
4. 生活與工作方圓內有一些基本的親人朋友
5. 簡單
我想, 看完這五大特徵, 許多讀友們就要說, 還有更多要件, 還有許多更基本的需求, 才能成為最好的生活大師. 要會穿著, 要會品嚐紅酒, 要經常呼朋引友, 要被認為是社會名流 Social elites, …… 人生與工作才會爽快痛快. 如果您真以為最好的生活大師, 必需等於最有名或最有錢的人, 必須是出將入相經常動見瞻觀, , 或必須在人生與工作中充滿花俏燦爛, 甚至必須轟轟烈烈, 才夠稱為生活大師, 那麼我想你將會非常辛苦, 也會一生充滿填不完的空洞. 生活的充實與否, 是要由自己決定的. 如果快樂與否必須經由他人的認可才能肯定, 等於是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聽任他人褒貶, 你將是一個隨波逐流, 風吹草動, 毫無核心價值的人. 最好的生活大師, 抓住這五大特徵, 你將會比過去快樂充實許多:
1. 免於恐懼地生活與工作 – 恐懼 (Fear), 被人家解釋為壞東西. 其實不是. 一個吹牛說自己毫無恐懼的人, 其實比懦夫更可怕. 他會像白鯨記 (Moby Dick) 裏瘋狂的船長, 帶領船員們無意識地追殺白鯨, 導致最後全軍覆沒. 所以, 有一點恐懼, 是好事, 就像開車時繫綁安全帶, 恐懼是可以用來提醒與保護自己的好工具. 此處所說的免於恐懼, 不是對外的匹夫之勇, 而是要你以無懼的內心選擇自己的生活與工作. 好事情當仁不讓, 壞事情無懼面對.
2. 合乎自我本性本質, 有所適當發揮 – 這個特徵的重點在於 "適當發揮"這四個字. 因為有些人幸運地可以一生凡事淋漓盡致發揮, 大部份的人卻只能偶爾有個吉光片羽, 在有限制的格局內稍微表現. 但是所謂的生活大師, 倒不一定需要是隨時隨都最紅或最出風頭最過癮的人, 而是能夠在十分拮据或狹窄的空間內, 照樣尋找到自己的天地, 發揮一些別人搶不走拿不掉的本性獨特價值.
3. 對內對外平衡 – 這就是之前所說的, 對內讓自己核心價值找到適當的出口, 憑核心價值為團體提供你特殊的服務; 對外就以和氣生財的心態去面對所有人所有事. 我長引用身段柔軟, 能屈能伸這八個字做為典型的平衡要訣. 因為你不可能在生活與工作上事事如願如意, 因此你越早練就妥善處理得意失意, 你就越早取得平衡.
4. 生活與工作方圓內有一些基本的親人朋友 – 其實許多成功偉大的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我有一房地產友人, 就是其中案例. 他其實很有錢了, 但是因為他一生的成績都是靠攀龍附鳳起家, 所以他窮極一生都在追逐與有權有名的人交朋友, 見到大人物, 就像蒼蠅見到臭蟲, 爭先恐後地去抓取, 並對他人吹噓他有多少如此貴人朋友. 我們所說的, 當然不是如此這般的朋友, 我們只認為, 每一個人, 在生活與工作方圓內, 至少要有幾位可以不計利害, 不計內容, 而能夠不計代價聽您傾訴的親人朋友.
這是很基本, 很容易的 – 但是讀者會很詫異, 其實有多少人, 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簡單 – 萬流歸宗. 其實最完整的生活大師, 說穿了, 就是紮實地把握住了 "簡單" 兩個字. 凡事本就不複雜, 是我們人自己常把它複雜化的. 生活大師, 過去被曲解為故作瀟灑飄逸狀的人. 生活大師等於每每將頭髮與鬍鬚留長? 穿些名牌或名士衣服? 講一些前晚補習聽來的紅酒品嚐需知? 或是將房子弄得十分氣派或特殊去向他人炫耀? 這樣就能算是生活大師? 還是只在做作粉飾, 迎合媒體與大眾追求表面奇特的口味? 我們所希望的生活大師, 則是發自內心的單純, 簡單的欣賞自己的原形原狀, 不沾匠氣地入世參與. 我長說過, 人間多的是簡單美好事. 作者為矽谷著名創投家; 多元快樂工作室; 矽谷玉山科技副理事長; "成功快樂企業家"系列作者.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名列前矛的幾項, 有些在意料之中; 有些卻出乎我想像, 對其排名如此之高感到出乎意料之外. 其中超高比率, 當選沮喪鬱悶的原因前兩名, 正是令我感到驚訝震撼的: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未能充分發揮, 長久的違離理想, 累積成最大的鬱悶不樂根源. 人際關係不順, 感覺受人誤解或遭人輕視, 包括家庭, 朋友, 社區, 以及工作場所裡的種種利害衝突, 意識不合, 或政治鬥爭. 我不曉得他們的調查問卷, 問題是如何問的? 人選抽樣是怎麼抽選的? 但我相信如此這般的結果, 相當準確地道出了吾等事業企業人士內心隱藏的殘害根源. 它協助暴露了大家不肯承認, 但卻在內心中普遍受害的長久累積的兩大禍根.
相信如果這項問卷調查的對象換成是青春少年, 可能結果排名最高的是男女朋友的問題, 或同學間的激烈競合問題; 如果換成詢問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 結果排名最高的可能是夫妻家人關係不合, 或孩子的健康與成就不理想; 但不管這些殘害大家內心的因素用什麼方式表現出來, 它們的隱喻 (Metaphor) 是什麼, 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一個共同點: 當一個人長久無法發揮自己內心價值, 又長期無法取得周圍眾人的重視之時, 他必然在不知不覺間日漸遭受內心侵蝕, 殘害, 終至沮喪鬱悶. 可是再仔細想想, 現實生活的確是如此.儘管有許多人, 他們可以不斷在內心中設法說服自己: 說工作上的困難與問題, 是別人的事, 是老闆的事, 是下了班以後就與我無關的事. 但長期的 "不得志", 絕對會是他們心中無法扯平的大痛.
另外許多人, 則使用其他 "代替法" 來假象彌補源自於工作上的不滿足與不平衡. 好一點的, 在業餘閒聊就大力投入嗜好活動, 或社團組織, 借用在其他方面的成就感, 來取代工作上的挫折感. 有時候, 選擇對了, 如此朋友可以在公益服務上或個人領域上大展才華, 獲得滿足快樂. 糟糕一點的, 不承認內心苦疼的病源, 而假借麻醉性的活動來暫時逃避, 或是瀟灑地猛打麻將, 或是變成卡拉 OK 歌王, 甚或只是經常三五朋友羣聚, 開抱怨大會, 借用批評他人來發洩殊解自己. 其實, 解鈴還是繫鈴人, 每個人要搞清楚, 所有來自工作上的挫折感與"不得志", 最好的破解方法還是要從工作上去解決.
不管你的工作是什麼, 如果你沒能在工作上取得某種程度的 "歸屬感" 與 "成就感", 光是借用其他方式去取代, 你終究還是無法成為真正快樂滿足的生活大師的. 人生好壞是可以選擇的 企業人要長久成為真正快樂滿足的生活大師, 首先請瞭解,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是許多人隱藏於心中兩大殘害自己的因素. 如果先能夠正視它, 不要忙著遮蓋它, 你才能夠設法突破. 而這兩大病毒, 其實都可以就地破解的.
不久前有一部並非特別好的電影, 叫做 "Life – or something like it", 由女星 Angelina Jolie 安姬麗娜裘莉主演. 此處不討論它的好壞, 但想從電影中的主題, 延伸探討解決工作上與人際間的挫折感的方案. 電影中的女主角是一位有名而且充滿野心的電視播音員, 但她對現況非常不滿, 一心想要離開眼前之局, 進軍全國電視網, 成為第一把交椅. 有一天她奉派採訪一位號稱先知的街頭流浪人. >當她以輕蔑的語氣採訪這位號稱先知的街頭流浪人時, 先知提供了三四樣預測, 她都以譏諷的方式在觀眾面前嘲笑先知這些預測. 忽然間, 先知在她耳旁告訴她, 妳下周四會離開人間. 她雖然感到混身不自在, 但仍一笑置之. 後來先知的預測逐一靈驗, 棒球賽結果完全按照先知所預估地出現跌破眼鏡的結果, 天氣完全按照先知所預估地出現反常現象, 先知甚至準確地預報了何時何地會有地震, 女播音員這下子可慌了. 她嚇壞之餘, 從初期的否認, 到逐漸地變成無奈, 過去追求成功成的意志力瞬間完全瓦解. 她想, 自己只剩下幾天, 便躲在家中自暴自棄. 頹喪的她, 在這時候回頭去找互相痛恨的姊姊, 看望許久忽略的年老父親, 才發現原來連家人與她都有那麼劇烈的隔閡與誤解. 她忽然間感覺, 原來自己在他人眼中, 這般沒有價值! 這時有位她的好友真誠地告訴她: 先知或許是瞎貓撞到死老鼠, 特別會猜; 又或許先知真有看透天機的本事, 他看到了女播音員的路程 (Path). 這位朋友這時講了一段解救了她的話. 他說: "縱使先知真正看到妳未來的路程, 他所看到的, 也只是順著你一路走來的方法, 而看到妳的未來終點. 也就是說, 他看到的, 是老的妳, 是一向的妳, 是那一老套的妳, 所以先知看到妳沿著那條路程走下去的終局. 也許妳可以做一些改變, 選擇走一些不同的路, 說不定結果與終點就會有所不同?" 這一番話提醒了女播音員, 一方面她痛定思痛地想, 如果她真要走了, 那麼走以前她要完成一些以往該做而未做的事; 另一方面, 她因為以為自己確實要離開人間, 所以這一陣子一切生活與工作內容都回到了自己真正的本意與本質, 不再只一心想要成功成名. 就在這心態下, 她體會到自己與姊姊的感情, 兩人喜極而泣. 她的父親拿出多年來因為見不到她而將所有女播音員的所有節目錄影的紀錄, 一舉一動, 都是老父的寶貝, 更讓女播音員感動噓唏. 她更發現原來自己與幫助他渡過難關的朋友是深愛的. 在這時候, 公司也傳來要昇遷她為紐約的國家級播音員. 她一方面高興於自己找回了親情與自己, 但另一方面又高興事業的高峰似乎也得到了. 但是, 她要離開這個剛剛才找回價值的故鄉呢? 還是遠走高飛去追逐偉大的新事業? 在幾番掙扎之後, 她在星期四決定自己要回到故鄉, 與家人及愛人長相廝守. 當她離開那迷人的新工作時, 街頭發生了意外, 她雖招波及, 卻僅只受到輕傷. 先知一連串的預言, 終於在她做了澈底改變以後破解了.
讀者朋友們, 有多少周圍的人因為他們的原因而認為你是不行的? 有多少時候, 你被人家畫了個框框鎖在裏頭, 而無法發揮? 有多少團體或工作場所裡, 你因為遭人妒嫉或因為無法施展而感到被排擠打壓? 如此的窩囊氣受多受夠了沒有? 如此的妄自菲薄委曲求全夠了沒有?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你想不想選擇去改變它? "歸屬感" 與 "成就感""智慧大富翁" 系列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幫助你成為一個天天自然最佳表現的紅人. 先前第一課, 講的是要你體認自己的長處, 不要過份強調自己的短處, 而要順著自己的長處發展. 順其自然, 以自己的優勢去超越他人的短處. 第二課在此就是要你開始練習選擇, 選擇拋棄與人格格不入, 選擇拋棄自慚形穢未戰先怯, 而改為選擇取得 "歸屬感" 與 "成就感". 佛洛伊德說: "我經常向外尋找力量與信心, 希望從我身外找到; 但結果力量與信心都來自我體內, 它一直都在我體內的." 突破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就從調整自己體內的"歸屬感" 與 "成就感"開始.
為什麼這樣說呢? 為什麼不強調要去與阻礙你或看輕你的人鬥爭抗衡? 為什麼不建議去設法征服羣眾, 去改變他們來接受尊敬你, 而反而說要來調整自己體內的"歸屬感" 與 "成就感"開始? 理由很簡單. 工作與人際是你生活的一部份, 也都牽涉到他人. 如果你還沉迷於 "自己有偉大力量可以澈底真正改變周遭他人"的迷思, 你可能這時候要先醒過來.
沒錯,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或多或少影響他人, 但是請記得幾項基本事實:
(1). 首先, 每個人最在意的是他們自己, 不是你. 所以如果你想以自己的需求去期盼他人來對你調適, 除非你已經是掌握股權的大老闆, 否則你將會很失望. People care about themselves. 他們也許對你有禮貌, 客氣, 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到要自己有多好或多受歡迎, 你可能先會踩到別人.
(2). 就算你以為自己可以用不斷的努力與為自己求取傑出表現, 去取得暫時或表面上的接納或讚許, 你的 "成績"並無法全數轉換成眾人對你的重視與信任. 因為你有可能不知不覺中被定型為一個浸蝕於 Self-Absorbing, 自我標榜, 或自我尊大, 而擠壓他人的人.
(3). 既然無法真正改變他人基於自己利益而出發的考量, 又不應該只一心一意凸顯自己, 剩下來的是否只有從自己體內來掌控調整? 這也只有部份是正確的. 因為如果將 "調整自己去適應他人", 解釋成凡事委曲求全, 奉承迎合, 那不就完全違反了 "天天最佳表現, 讓最好的自己出現" 的這個目標?
魔由心生, 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人際關係不順, 有絕大部份來自於自己的錯誤期盼與過度自疑, 但也有確實不少發生於與他人配合或互動的失調. 不管是起自於自己或他人的心魔, 有兩個最基本最簡單的破解絕招, 千百年來屢試不爽, 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說的 "和氣生財" 四個字和 "獨特價值"這個觀念. 讀者們別以為"和氣生財"是商人的經商術語, 它其實是可以完全幫助你脫胎換骨的光芒心態. "和氣生財" --- 它代表你處處會替人著想, 會為人設身處地考量; 也就是說, 你能夠帶給周圍的人一種 "你完全放空自己, 而在為全體謀福" 的感覺與形象. 這樣子待人處事, 不用你去謀求, 別人自然地會帶給你強烈的"歸屬感". 這也是"歸屬感"的最高精義, 不是去千方百記計設計讓人家喜歡你, 而是經由為人家考量而得到真正的溶入"歸屬感". "獨特價值" --- 它代表你要開始提供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用最恰當的最合乎自己核心的角度切入任何一個局, 然後憑著獨特價值去建立真正的"成就感".
舉個例說. 我幾年前恢復參加樂團的合作演奏. 我可以彈吉他也可以彈鋼琴, 事實上我演奏吉他的水準, 絲毫不輸其他樂團團員, 而且我也很有興趣. 但是這個樂團已經有太多位吉他手, 如果又增加我一個, 豈不過多重複與浪費? 所以我當場決定專攻鋼琴鍵盤, 一方面補足樂團所缺, 另一方面我也因此找到一份團隊中的獨特價值, 讓我淋漓盡致地發揮.. 如此得來的 "成就感", 既合乎團隊需求, 而自己也有空間, 也不會踩到別人, 不是一樁挺好的選擇嗎? 做自己最好的生活大師"智慧大富翁" 系列是以企業界人士為典範寫的, 但我想其中建議與結論則放諸四海皆準. 因為典範是企業界人士, 所以我們先討論如何用自己的 "獨特價值"突破在工作場所長期未得重視, 及用 "和氣生財"的心態來克服人際關係不順這兩大病毒. 其實同樣的原則, 應用在家庭, 學校, 公家機關, 社會團體, 其實還不都一樣?
一旦在這兩大問題上有所覺悟, 我們便可以再進一步探討如何讓自己成為最好的生活大師. 所謂最好的生活大師, 應該個人有個人不同的定義. 我們在這一"智慧大富翁"系列, 則認為一位最好的生活大師, 在他的生活與工作中應該具有以下五大特徵: 免於恐懼地生活與工作
2. 合乎自我本性本質, 有所適當發揮
3. 對內對外平衡
4. 生活與工作方圓內有一些基本的親人朋友
5. 簡單
我想, 看完這五大特徵, 許多讀友們就要說, 還有更多要件, 還有許多更基本的需求, 才能成為最好的生活大師. 要會穿著, 要會品嚐紅酒, 要經常呼朋引友, 要被認為是社會名流 Social elites, …… 人生與工作才會爽快痛快. 如果您真以為最好的生活大師, 必需等於最有名或最有錢的人, 必須是出將入相經常動見瞻觀, , 或必須在人生與工作中充滿花俏燦爛, 甚至必須轟轟烈烈, 才夠稱為生活大師, 那麼我想你將會非常辛苦, 也會一生充滿填不完的空洞. 生活的充實與否, 是要由自己決定的. 如果快樂與否必須經由他人的認可才能肯定, 等於是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聽任他人褒貶, 你將是一個隨波逐流, 風吹草動, 毫無核心價值的人. 最好的生活大師, 抓住這五大特徵, 你將會比過去快樂充實許多:
1. 免於恐懼地生活與工作 – 恐懼 (Fear), 被人家解釋為壞東西. 其實不是. 一個吹牛說自己毫無恐懼的人, 其實比懦夫更可怕. 他會像白鯨記 (Moby Dick) 裏瘋狂的船長, 帶領船員們無意識地追殺白鯨, 導致最後全軍覆沒. 所以, 有一點恐懼, 是好事, 就像開車時繫綁安全帶, 恐懼是可以用來提醒與保護自己的好工具. 此處所說的免於恐懼, 不是對外的匹夫之勇, 而是要你以無懼的內心選擇自己的生活與工作. 好事情當仁不讓, 壞事情無懼面對.
2. 合乎自我本性本質, 有所適當發揮 – 這個特徵的重點在於 "適當發揮"這四個字. 因為有些人幸運地可以一生凡事淋漓盡致發揮, 大部份的人卻只能偶爾有個吉光片羽, 在有限制的格局內稍微表現. 但是所謂的生活大師, 倒不一定需要是隨時隨都最紅或最出風頭最過癮的人, 而是能夠在十分拮据或狹窄的空間內, 照樣尋找到自己的天地, 發揮一些別人搶不走拿不掉的本性獨特價值.
3. 對內對外平衡 – 這就是之前所說的, 對內讓自己核心價值找到適當的出口, 憑核心價值為團體提供你特殊的服務; 對外就以和氣生財的心態去面對所有人所有事. 我長引用身段柔軟, 能屈能伸這八個字做為典型的平衡要訣. 因為你不可能在生活與工作上事事如願如意, 因此你越早練就妥善處理得意失意, 你就越早取得平衡.
4. 生活與工作方圓內有一些基本的親人朋友 – 其實許多成功偉大的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的. 我有一房地產友人, 就是其中案例. 他其實很有錢了, 但是因為他一生的成績都是靠攀龍附鳳起家, 所以他窮極一生都在追逐與有權有名的人交朋友, 見到大人物, 就像蒼蠅見到臭蟲, 爭先恐後地去抓取, 並對他人吹噓他有多少如此貴人朋友. 我們所說的, 當然不是如此這般的朋友, 我們只認為, 每一個人, 在生活與工作方圓內, 至少要有幾位可以不計利害, 不計內容, 而能夠不計代價聽您傾訴的親人朋友.
這是很基本, 很容易的 – 但是讀者會很詫異, 其實有多少人, 連這一點都做不到! 簡單 – 萬流歸宗. 其實最完整的生活大師, 說穿了, 就是紮實地把握住了 "簡單" 兩個字. 凡事本就不複雜, 是我們人自己常把它複雜化的. 生活大師, 過去被曲解為故作瀟灑飄逸狀的人. 生活大師等於每每將頭髮與鬍鬚留長? 穿些名牌或名士衣服? 講一些前晚補習聽來的紅酒品嚐需知? 或是將房子弄得十分氣派或特殊去向他人炫耀? 這樣就能算是生活大師? 還是只在做作粉飾, 迎合媒體與大眾追求表面奇特的口味? 我們所希望的生活大師, 則是發自內心的單純, 簡單的欣賞自己的原形原狀, 不沾匠氣地入世參與. 我長說過, 人間多的是簡單美好事. 作者為矽谷著名創投家; 多元快樂工作室; 矽谷玉山科技副理事長; "成功快樂企業家"系列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