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創新30從解決人的需求出發

胡秀珠、李珞 

一個人的智慧有多少?
一組人的智慧又有多少?

那如果是一群人的集體智慧呢?集合跨領域的專家學者所提出的創新應用,從「需求端」切入、模擬使用情況,並透過科技工具的導入,解決使用問題,不僅能激盪出更多的創意火花,也為使用者創造更便利的生活、更幸福的人生。

 《紐約客》的專欄作家素羅維基(James Surowiecki)在所著的《群眾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一書中指出,在適當的情境下,群體將聰明無比,而且通常比群體中最聰明的個人,還要聰明。他強調,群體不需要靠著超級聰明的個人來掌控,才能表現得聰明。即便群體中大部分人都不特別具備豐富的背景知識,也不特別講理性,但它還是能做出智慧的集體決策。 開放式創新 集體智慧建奇功 事實上,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已開辦「群體智慧中心(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CCI)」,主要的研究內容為「人們如何駕馭科技,藉以做出明智之舉」。而包括My Space、YouTube、Linux及維基百科等,都是國際間著名集體創作的實例。 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是Web2.0的特徵之一,原本是在網路中集結眾人的智慧共同創作,但《創新發現誌(ideas)》此次大膽將編輯會議搬上2010 ideas Talk會場,召集一次出席人數最多的動腦編輯會議,包括與談人、現場參與的聽眾等等百餘人,都是這場國內出版社有史以來最大型編輯會議的當然成員。

 在2010年ideas Talk「城市變貌 幸福百年」的主題下,編輯部針對安全、教育、醫療、交通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四大面向進行探討,邁向建國百年之際,居民希望過得是什麼樣安全、自在的生活,經過兩天、超過25位專家的熱烈參與討論,及現場觀眾的回應,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挖掘潛在或深層的需求,再透過跨領域的專家,經過集體討論與腦力激盪,找出相對應的創新應用及技術,提供符合與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經過2010 ideas Talk研討會兩天的集體智慧激盪下,已發生的、未實現的30項創新應用服務因運而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交通大學教務長林進燈的一句:「科技的價值不一定在於是否最先進,而在於能整合應用」,點醒了許多汲汲於研發各項新技術的科技人。台大INSIGHT中心主任劉佩玲也強調,過去大家總專注於「如何應用科技」來發展新產品,經過實證的經驗才發現,「服務」才是發展新產品過程中應該關注的主角。 也因此,在《創新發現誌(ideas)》編輯部所綜整出來的30項創新應用服務,科技技術門檻都不高,都是既有技術可以做到的,困難的部分在於,如何整合出讓消費者感覺不到ICT斧鑿痕跡的解決方案,這是一門藝術,也是高超的學問。

 要提供解決方案,要先了解需求、勾勒願景,本身是知名建築師的中華科技大學建築工程與環境設計研究所所長陳宗鵠描繪出他理想中的生活:希望早上醒來,上廁所時,馬桶就會告訴我今天的普林值,食物攝取是否該注意;走到廚房,智慧連網冰箱會幫我測血壓血糖,告訴我今天可以吃哪些餐點,現在缺哪些食材,附近哪裡正在特賣,可以宅配等等。 這樣的智慧生活,有人嚮往,有人卻不見得喜歡,在台下的聽眾中研院研究員陳章波則希望自己一覺醒來,就能聽到滿園的鳥語;手機能打能聽就好,不需要其他過多功能,他不喜歡太多科技產品干擾他的生活。

 「人」才是系統核心 科技只是輔助 跨界對話是困難的,凝聚共識也不容易,但是,編輯部從30項創新應用服務中歸納出四大重要趨勢:

 一、科技只是輔助,「人」才是系統的核心。台灣正從產業經濟領先者的角色,朝向創意軟性經濟轉型,從產品發展經驗來看,早期發展OEM產品時,並沒有將使用者作為創新設計考量的一環,後來才意識到使用者的需求,如今的研究主流走向, 必須將使用者納入使用場域,作整體的創新思考。

 二、跨領域服務將整合在雲端運算。無論是教育、安全、健康、交通等生活所需,透過高效率的雲端運算,成立資料庫,以其為基礎,輔以各項載具,才能衍生各項創新應用服務。

三、窮人的創新。以巴西庫里奇巴市的經驗為例,各線公車統一管理,設公車專用道,並以公車作為捷運,因為預算少了,就不斷要發想創新,以最少的預算解決最重大的問題,創意就源源不絕產生。

 四、物聯網感知技術。未來交通無處不感應,藉感應技術之助,我們可以掌握時間(減少等待)和空間(避開壅塞),打造無接縫接駁,就能提升幸福感。 我們也發現,便利商店為ICT創新服務的最後一哩,在單身、高齡、都市化與婦女就業率提高等社會條件下,便利商店成為台灣商業模式的新樣貌。透過智慧型手機上網,結合網購,搭配JIT的倉儲配送系統,讓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在遍布各地的便利商店取貨;或是其它以最低成本宅配到使用者所在地的方式,大大解決職業婦女的困擾。

組織管理大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在《必要的革命-個人與組織如何共創永續社會》一書中強調,現今我們面對的挑戰,需要集體的系統智慧,以及在組織內外組成跨越產業、社區和供應鏈的團隊和網絡,讓大家在不同層次通力合作,建立系統智慧。他大聲疾呼: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各種看似陌生、甚至令人害怕的新觀念,即使不知道所有的答案,仍勇敢採取行動,大膽跨出「找到答案以後才去執行」的舒適圈。 關注、學習、建立願景、跨界對話 小到個人健康管理、大到城市交通建設,生活周遭所發生的種種問題,我們應如何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彼得.聖吉(Peter Senge)提供了以下的方法︰首先,先培養對焦點議題的關注,並從經驗中學習,進一步反思並建立共同願景,最後才能透過跨界對話開發各種可能性。 對話,是行動的開始;創新,是智慧的源頭。透過集體智慧的跨界對話,我們勾勒出百年之後台灣居民生活的樣貌及創新需求,接下來,我們仍將不斷複製成功經驗,不斷挖掘市場需求,提供更多創意發想,讓台灣社會愈來愈好、愈來愈進步。

下一個創新 本期封面故事從解決人的需求出發,整理出30項創新,除了在交通、教育、健康及安全等四方面的需求外,在日常生活中,包括購物、交友、工作、親子關係等所產生的困擾,都能夠用創新的方法來協助解決。惟受限於篇幅,謹精選其中24項分篇陳述。 如台灣便利商店密度全球最高,雖然在住家附近100公尺就有一家便利商店,但身為職業婦女,仍不免出現手忙腳亂的窘境,透過智慧型手機上網,結合網購,搭配JIT的倉儲配送系統,讓使用者可以依照自己的時間在遍布各地的便利商店取貨;或是其他以最低成本宅配到使用者所在地的方式,大大解決職業婦女的困擾。

在感情方面,有人為了親情、有人為了愛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總希望無時無刻都能見到心所牽掛的人或想知道情人今天心情好不好,透過虛擬實境、智慧衣著,就能感受到近乎實體的觸感,彌補無法見面的缺憾,也能利用全新材料製成的智慧衣,直接觀察Honey今天的心情。

 此外,在工作方面,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不被不必要的資訊干擾,透過電子郵件訊息過濾機制,你就能精準取得想要的訊息,而不會被過多資訊干擾;而透過企業供應鏈系統或交易系統提供完整的交易流程及資訊,可以增加客戶的信任感,讓你工作更具效率、業績蒸蒸日上。 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只要發生需求不被滿足的情形,就有創新的機會,多多留意周遭生活、用心體會,或許,下一個創新,就是你創造的!

Idea 創新發現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